“人设”的全称是人物设定(Character Setting),最早形容动漫、漫画和小说等二次元作品中对虚拟角色年龄、外貌、性格等信息的设定,现在多常见于娱乐圈,娱乐圈中明星的外貌特征、性格品行、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共同组成他们的人设。“人设”其实说到底就是形容自我的一个标签,上面写明了我们的各种信息,尤其现在人人都身处虚拟的网络社交中,我们无法真实地面对面接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就对我们无从了解,我们通过网络发出去的每一个表情符号、文字语言、链接的内容性质等信息,共同勾勒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设形象。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其《明星》一书中表示明星是一种社会典型,明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人格消费”,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角色和规范维护自己的形象。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交流媒介,用来人际之间传达信息;另一种则是科学的理解,即语言在使用上实际是使用者头脑和心理的直接表达,他人从而可以感知到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那么照此说来,那些电商营销的链接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发送者在发送这些链接之前头脑里已经预设好自己的目的性,但这种喜欢经常给他人发送营销链接的人究竟出于何种心理呢?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拉里·斯马尔认为网络聊天这种人际沟通方式的变革是自古滕堡(西方发明印刷机者)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网络因为使得人与人的时空距离缩短为零,那么人们在网络交流时候的就会更加展现真实的自我。由于网络聊天并不是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彼此躲在网络背后,在匿名状态下,人更容易摆脱角色的束缚,从而会产生与现实自我言行不符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有求于人,那么我们可能会考虑很多,比如我和他关系怎么样?他会不会帮我呢?万一他拒绝了我该怎么应对呢等等,但是网络使得彼此带上了面具,不需要顾及这些因素。如果彼此之间都非常陌生,互不了解,直接简单粗暴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诉求即可,对方愿意助力最好,不帮也无所谓。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有一个话题是“该不该催好朋友还钱”,作为辩手的肖骁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如果欠银行的钱我们会不折不扣到点堵上漏洞,因为逾期会产生利息,如果是欠朋友的钱,可能会利用这份友情当做利息要挟,自然就不会那么上心地还钱了。同样地,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微信朋友圈里面大多都是同学、熟人或朋友,当关系非常亲近的时候,彼此的界限就会模糊,尤其对于发送这种营销链接的人来说,他们裹挟着这份亲密的关系,认为大家都是亲朋好友,手指点一下,不超过十秒钟就完事,这种操作根本就不能算上个事,举手之劳而已,这种小事作为亲戚朋友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最夸张的新闻曾经见过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超过万元,吃穿完全不愁的情况下,冒着身体不适的风险,大清早起来利用免费的老人卡,挤了半个多小时的公交前往另一家新开的超市买鸡蛋,因为这家刚开的超市鸡蛋便宜几毛钱一斤。这种新闻多数引来网友的调侃与冷嘲,殊不知我们身处信息发达的时代,对穿着各种讲究,对饮食各种挑剔,对话题各种鸡汤式点评,对精致生活无限追求的我们,最后却对电商的营销策略招架不住,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优惠,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发链接让他人给我们助攻,哪怕别人点击一下便宜几分钱,心里也是一阵欢喜,这和新闻上的那种为了得到超市促销优惠的排队人群没什么两样。
格子珊所著的一本叫做《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中,此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麻烦”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彼此之间的交情也是一点一滴“麻烦”出来的,但书中也暗藏了一个人际交往的预设前提——“双赢”。如果总是喜欢麻烦别人,自己却为对方提供不了对方所需的价值,那么别人会感觉你在欠他的人情,但我们自己却对此毫无察觉,朋友之间的交往我们都知道礼尚往来,在虚拟社区的交际中也同样如此,自己单方面需要别人,别人却没有求于自己的东西,长此以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必被打破。
小时候我们常常听见老师说:你们对于我而言仅仅只是N分之一,但你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而言却是百分之百,所以你们学习一定要刻苦加油,不要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发送者在发送一个购物营销链接的时候,对于自己而言,仅仅只是一次麻烦别人的机会,但发送者或许不知道,其他发送者也是如此考虑,那么最终传导到被麻烦者这边的时候已经汇聚了很多条求助攻的信息,当心中的不满逐渐积累到爆发的时候,你发送的这条链接或许就成为了压垮他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人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优秀的内在,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品牌;一个人的形象是一张名片。这话将一个人的价值与品牌讲得真透彻,看到这话想到一个身边的故事:
欢迎光临 淘宝卖家开店运营论坛_淘宝卖家经验交流学习社区 (https://tao92.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