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发送电商营销链接的行为,正在无形中摧毁我们的人设

[复制链接]
查看: 5843|回复: 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50

帖子

461

积分

积分
4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9:3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淘宝商家,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双11的即将来临,电商的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最近很火爆的某宝盖楼,相信很多人这段时间以来,微信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求助攻的链接,对此事热衷的朋友乐此不疲,而对此不甚感冒的人则由刚开始的新鲜感转向反感,看到这种链接真的是无力吐槽。
我的一个同事这段时间每天早上刚坐下来拿出手机就一顿抱怨:“又是求盖楼助攻,烦都烦死了,每天都要发一遍,正常的工作信息都被掩盖了,这玩意能优惠几个钱呀,偶尔发一下帮你点点算了,现在好像变成我的任务了,还要每天主动问我有没有帮他点,这都是些什么人呀?把别人的情分变成了本分,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了。”
表面上看是链接发送者请求他人帮助自己点击助攻,实际上是利用社交网络将朋友圈的好友作为社交勒索的对象,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需求,却对他人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终的结果是被勒索者将心中的怨言和不满都一股脑地撒在了链接发送者身上,链接发送者的初衷仅仅只为了获得某些购物的优惠,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了自己在朋友圈的人设。


一、何为“人设”

“人设”是网络时代的流行词,虽然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人设”的内涵定义。
“人设”的全称是人物设定(Character Setting),最早形容动漫、漫画和小说等二次元作品中对虚拟角色年龄、外貌、性格等信息的设定,现在多常见于娱乐圈,娱乐圈中明星的外貌特征、性格品行、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共同组成他们的人设。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其《明星》一书中表示明星是一种社会典型,明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人格消费”,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角色和规范维护自己的形象。
“人设”其实说到底就是形容自我的一个标签,上面写明了我们的各种信息,尤其现在人人都身处虚拟的网络社交中,我们无法真实地面对面接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就对我们无从了解,我们通过网络发出去的每一个表情符号、文字语言、链接的内容性质等信息,共同勾勒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设形象。


二、热衷于向他人发送营销链接的人大多出自什么心理

我们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的时候,即便是自己的至亲好友,在发送消息之前也会考虑下措辞的舒适性和合理性,更不要说发送这种电商营销链接了。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交流媒介,用来人际之间传达信息;另一种则是科学的理解,即语言在使用上实际是使用者头脑和心理的直接表达,他人从而可以感知到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那么照此说来,那些电商营销的链接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发送者在发送这些链接之前头脑里已经预设好自己的目的性,但这种喜欢经常给他人发送营销链接的人究竟出于何种心理呢?


1、反正你我都不认识,能帮最好,不帮也无所谓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拉里·斯马尔认为网络聊天这种人际沟通方式的变革是自古滕堡(西方发明印刷机者)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网络因为使得人与人的时空距离缩短为零,那么人们在网络交流时候的就会更加展现真实的自我。
由于网络聊天并不是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彼此躲在网络背后,在匿名状态下,人更容易摆脱角色的束缚,从而会产生与现实自我言行不符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有求于人,那么我们可能会考虑很多,比如我和他关系怎么样?他会不会帮我呢?万一他拒绝了我该怎么应对呢等等,但是网络使得彼此带上了面具,不需要顾及这些因素。如果彼此之间都非常陌生,互不了解,直接简单粗暴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诉求即可,对方愿意助力最好,不帮也无所谓。


2、都是熟人,举手之劳不至于被拒绝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有一个话题是“该不该催好朋友还钱”,作为辩手的肖骁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如果欠银行的钱我们会不折不扣到点堵上漏洞,因为逾期会产生利息,如果是欠朋友的钱,可能会利用这份友情当做利息要挟,自然就不会那么上心地还钱了。
同样地,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微信朋友圈里面大多都是同学、熟人或朋友,当关系非常亲近的时候,彼此的界限就会模糊,尤其对于发送这种营销链接的人来说,他们裹挟着这份亲密的关系,认为大家都是亲朋好友,手指点一下,不超过十秒钟就完事,这种操作根本就不能算上个事,举手之劳而已,这种小事作为亲戚朋友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3、有优惠不利用,那是最大的浪费
我们在生活和新闻上多次可以看到超市举行某些促销活动,即使优惠力度不是很大,也同样会引来一大帮人前来排队购买,仿佛这种天降的优惠弃之不用,那反而是最大的浪费。
最夸张的新闻曾经见过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超过万元,吃穿完全不愁的情况下,冒着身体不适的风险,大清早起来利用免费的老人卡,挤了半个多小时的公交前往另一家新开的超市买鸡蛋,因为这家刚开的超市鸡蛋便宜几毛钱一斤。
这种新闻多数引来网友的调侃与冷嘲,殊不知我们身处信息发达的时代,对穿着各种讲究,对饮食各种挑剔,对话题各种鸡汤式点评,对精致生活无限追求的我们,最后却对电商的营销策略招架不住,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优惠,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发链接让他人给我们助攻,哪怕别人点击一下便宜几分钱,心里也是一阵欢喜,这和新闻上的那种为了得到超市促销优惠的排队人群没什么两样。


三、我们的人设究竟是怎样被自我摧毁的

1、自我眼中的举手之劳,对于他人而言却并非如此
格子珊所著的一本叫做《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中,此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麻烦”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彼此之间的交情也是一点一滴“麻烦”出来的,但书中也暗藏了一个人际交往的预设前提——“双赢”。
如果总是喜欢麻烦别人,自己却为对方提供不了对方所需的价值,那么别人会感觉你在欠他的人情,但我们自己却对此毫无察觉,朋友之间的交往我们都知道礼尚往来,在虚拟社区的交际中也同样如此,自己单方面需要别人,别人却没有求于自己的东西,长此以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必被打破。
同时,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也比较实用——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设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如果经常借同桌的橡皮用,虽然橡皮不值什么钱,但三番五次经常借,必然会导致同桌的反感,倒不如自己花钱买一块。
所以当发送者总是发送营销链接给他人的时候,虽然这个链接最终带来的优惠可能只有区区几块钱甚至几毛钱,自己不以为意,但别人却一直在被麻烦中,那么这种发送者眼中的举手之劳会让他人对自己颇有成见。


2、造成他人的慢性人际焦虑,心生疏离感
小时候我们常常听见老师说:你们对于我而言仅仅只是N分之一,但你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而言却是百分之百,所以你们学习一定要刻苦加油,不要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发送者在发送一个购物营销链接的时候,对于自己而言,仅仅只是一次麻烦别人的机会,但发送者或许不知道,其他发送者也是如此考虑,那么最终传导到被麻烦者这边的时候已经汇聚了很多条求助攻的信息,当心中的不满逐渐积累到爆发的时候,你发送的这条链接或许就成为了压垮他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在这种网购成风的虚拟社区环境中,只要有一段时间没看手机,打开之后发现很多都是求助攻的链接信息,让人心生焦虑,却对此无可奈何,无形之中给他人造成了慢性人际焦虑。本来很好的关系,最后的结局却是对方消失在你的朋友圈中,因为对方会本能认为只要和你相关的信息都是要求麻烦他人求助攻,自然对此躲闪不及。


3、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其实是由自己的言行所决定
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人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优秀的内在,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品牌;一个人的形象是一张名片。
这话将一个人的价值与品牌讲得真透彻,看到这话想到一个身边的故事:
朋友的部门调来一位领导,初次见面双方为了今后工作的方便开展就加了彼此的联系方式,朋友对这位领导起初的印象是非常的有气场,看问题有远见和学识,对领导有种近乎膜拜的感觉,然而在熟悉了没多久之后,这位领导给朋友隔三差五地发送一个网购分享链接,求朋友点击进行助攻,所购物品金额也比较廉价,与该领导几十万年薪的印象相去甚远,从此朋友对其不仅不再膜拜,甚至嗤之以鼻。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处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之中,在方便彼此联系的同时,对方可以通过我们发送的信息内容对我们的形象进行一个勾勒,从而给我们贴上标签,而影响对方给标签内容定性的则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日积月累发送的这些网络信息。
试想一下,发送者整天给别人发送此类购物营销链接,对方会给发送者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格局太小”、“爱麻烦别人”,“连营销套路都看不懂,真是服了”等等,如果别人对我们有偏见,那么这种偏见肯定是我们主动给自己制造的印象。


四、面对电商营销链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加入专门的购物群
既想得到网购优惠,又想维持我们在朋友圈的人设形象,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有!我们完全可以加入此类专门的购物互助群,一般这种专门的群里大家都拥有一致的目的,可以报团取暖,互助共赢,这样便可以满足自己对购物优惠的心理需求,同时又可以让自己朋友圈的人不得而知,从而可以维持自己之前在朋友圈所展现的形象。


2、了解营销套路,自然懂得放手
我们之所以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多数是因为电商的优惠让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比如有的链接自己帮朋友点击助攻,自己也同时获得了几十元的现金奖励,但同时又规定需要满足一百元才能提现,如何凑足一百元呢?继续转发链接求他人为自己助攻即可,结果当我们转发给不同朋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助攻越往后面却只能一分钱一分钱的增加,始终让你无法凑足提现的一百元门槛。
如果运气确实好,恰巧凑足了,那么你又会发现游戏规则里面还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规定:满足一百元之后又需要满足两百元才能提现,或者这一百元以购物门槛优惠券的形式发放给我们,需要我们消费满一千亦或是两千才能减免。正所谓: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商家的套路一环套一环,回过头来发现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己没得到多少优惠,白费力气吆喝半天,倒是帮电商无形中打了免费的广告,如果早知这些营销套路,相信很多人再也不会冒着自己人设崩塌的风险去不断麻烦别人。


3、权衡其中的得与失,做出理智的决定
很多购物营销链接需要我们转发与推广,当我们不明白其中的风险和套路时,会不知不觉被牵着鼻子走,这时候往往最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盲从营销的步伐,只有在冷静的环境下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当我们痴迷于此类营销套路时,头脑中对此事甚为上心,频繁掏出手机刷新数据,从而导致大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这若即若离的优惠上,即便最终的优惠能如实兑现,但我们却失去了这段不可挽回的时间,本来这些时间我们可以陪爱人出去散步、和朋友聊天、陪孩子辅导功课等等,相信这些事情的价值很多时候要大于购物的优惠力度上。
再者,当我们将营销链接发送给相识的人时,一旦产生负面影响,个人形象的品牌价值损失并非购物优惠可以弥补,面对想要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面对正在被自我摧毁的人设形象,却往往无能为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面对一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股脑的冲动与热情,权衡其中的得与失,我们往往才能做出相对理智的决定,否则我们只会被眼前的优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五、总结

我们的个人人设就是我们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个人形象,它背后凸显的是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维护好自身的人设,就得尽量避免发送一些容易让他人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信息,朋友圈是维持我们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工具,自己某些时候的无意之举,或许已经对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伤害,当我们真正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已经单方面与自己划清了界限,这样做很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良性的人际关系理应建立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之上,一味地麻烦和主动索求,最终的结局无非是将自己绝缘于人际关系网络之外。
六、参考资料

[1] 吴正国.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4(22):109-112.
[2] 张弛. 现代社会网络即时通讯语言与社会心理状态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3):69-71.
[3] 王欢,郭玉锦. 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9-21,26.
[4] 刘雨江. 消费者心理变化对电商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J],市场营销,2019(1):31-31.
文|培大大,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上一篇:电商坑人黑幕,骗局一点就破
下一篇:围观!电商短视频行业内幕大爆料
这里可以随意广告或签名,发布主题后即可显示,设置方法:右上角【我的设置-个人信息-个性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创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admin@tao92.com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10:00-19:00
  • 淘九二电商网祝您店铺火火火!!!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淘宝卖家开店运营论坛_淘宝卖家经验交流学习社区  Powered by©Tuyuanma  技术支持:tao92